研究 | 熊伟教授研究发现并非所有银行危机都涉及恐慌

银行危机通常被视为一种自我预言:对银行破产的预期使其发生。但熊伟教授与合著者最近发表的论文提出,恐慌是放大银行业危机的重要机制,不是必要条件。即使没有客户的恐慌,银行也可能遭受严重损失,从而导致整个经济衰退。这篇在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上发表的论文"Banking Crises Without Panics"将研究追溯至1870年,涵盖46个国家。研究发现,当出现恐慌和银行挤兑时,银行部门股本下降30%,三年后实际GDP(经通胀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将下降3.4%。而即使没有任何债权人恐慌,银行股本下降30%也预示着三年后实际GDP将下降2.7%。由于银行提供用于信贷扩张的能力降低,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危机都会造成长期的宏观经济损害。

熊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学术院长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学术院长
教授(普林斯顿大学)

以严格的定量方法研究银行危机与恐慌
研究人员利用现有数据库并添加历史报纸档案中的信息,构建了一个新的数据集,包含了从1870年到2016年46个国家的银行股票价格和股息。他们还收集了非银行股票价格、月度信贷利差信息,以及GDP和通胀等宏观经济信息。
“人们从历史的角度来定义和识别银行危机的不同阶段,但并没有那么严格的定量方法来定义这些阶段,”研究人员说,过去对银行危机的研究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一种是关注是恐慌本身,其含义是,如果银行挤兑可以避免,那么银行业危机就不会那么糟糕。另一种则更多侧重于银行资产,关注银行决策导致巨额亏损的情况,比如不良贷款。而熊伟教授与合著者的研究将界于二者之间。研究将“银行危机”定义为银行中介资金能力严重受损的阶段。“恐慌不是突然出现的。在此之前,银行股往往会下跌,”研究人员称,在使银行中介能力受损的银行危机中,权益所有人将首先遭受损失。这表明,由于不良贷款,银行系统已经出现问题,恐慌往往是问题的后果,而不是根本原因。”假设恐慌是由与银行基本面无关的冲击产生的,那么恐慌发生之前,银行股价不会下跌。相反,银行股价在恐慌之前下跌的证据则表明,恐慌与之前的银行亏损相关,而不是非基本面挤兑造成银行损失。通过对一百多次银行危机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银行权益的大幅下跌一般在恐慌和信贷息差飙升之前。大量的银行损失在银行危机的早期就已经出现,而不是随后的恐慌才造成了这些损失。对于政策制定者,银行权益的下降是预测危机的实时指标。
即便没有恐慌,银行股大幅下跌通常也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后果;大规模的银行股下跌出现在恐慌发生之前;而伴随恐慌的银行股大幅下跌通常会导致最严重的信贷收缩和产出缺口。这表明,恐慌是一种放大机制,而不是导致严重银行危机的必要条件。相较于让政策制定者仅仅支持流动性以防止随后的恐慌暴发和使不利的宏观经济后果最小化,在银行危机的早期阶段及时调整银行资本结构很重要。
该研究还量化了在这些情况下银行活动受损的程度。在出现明显恐慌的银行业危机之后,三年之后,银行信贷与GDP的平均比率下降了5.7;也就是说,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银行贷款减少了。当一场“平静”的银行业危机袭来,没有明显的恐慌时,三年之后,银行信贷与GDP的平均比率下降了3.5%。

研究意义
研究人员表示此项研究的意义在于鉴往知来,当新危机出现时,广泛的研究样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研究报告已提交至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国际清算银行,旨在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此外,研究人员目前仍在继续探索这一领域,进一步研究银行在亏损之前发放贷款的模式,例如,鉴别偿还贷款能力较弱的公司类型。当银行开始向某些公司(可能包括餐馆、建筑和房地产公司)提供更多贷款时,就要意识到这可能是危机初现的迹象。
合作者介绍:
Matthew Baron 康奈尔大学教授
Emil Verner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论文原文链接: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11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