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李琦教授指导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代表队斩获2024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
在追求卓越与创新的道路上,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从未停止脚步。在2024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校创新创业处在孵团队——深圳睿脑科技团队荣获银奖。
PART/01
赛事概况:融世界智,铸创新魂

2024年10月12日至15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总决赛及其相关活动在上海圆满落幕。本次大赛由教育部联合十二个国家部委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吸引了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的5406所高校的积极参与,共征集到514万个创新项目,参赛人数累计突破2000万大关。大赛以“我敢闯,我会创”为主题,生动展现了世界各地高等学府在创新领域的卓越风采。
经过层层筛选与激烈竞争,深圳睿脑科技团队凭借其出色的创新项目,在众多参赛队伍中崭露头角,荣获佳绩,为团队的发展历程增添了辉煌的一笔。该项成果不仅是团队精益求精的体现,也是学校在创新教育领域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
PART/02
项目介绍:攻克脑卒中康复难题
脑卒中,在医学上的正式名称为脑中风,是一种主要影响老年人群体的常见疾病。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统计,我国每年有高达196万人因脑卒中病逝,平均每16秒就有一名患者因此病离世,且这一死亡数字仍在持续上升。其中,针对脑卒中患者的手指精细功能康复训练,一直是康复医学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睿脑科技团队迎难而上,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实践经验,成功突破了脑电信号采集精度低、解码效果差、分析复杂等技术瓶颈。团队开发出一套软硬件结合的脑电设备,极大地提升了信号采集的精度和解码的准确性。该设备从患者的大脑功能、外周神经系统以及患侧肌肉三个维度出发,通过鼓励患者采取主动运动的方式,有效促进了脑部神经损伤的康复进程,并显著加速了神经瘫痪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该设备具有三大优势:
高效操作设计
该设备特别配备了单手操作的五个独立气动手指,能够高度灵活地执行复杂多变的手部功能训练任务。
先进技术支持
通过脑电信号采集设备,精准捕捉用户头皮上微弱的脑电信号;利用先进的滤波器组分解与重构网络解码算法,深入解析用户的运动意图指令,并将指令实时传输至康复外骨骼设备中,实现精准交互。
多种疾病适用
该设备不仅能够针对脑卒中患者提供康复训练,还能针对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等在内的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极具专业性和高精度的诊断辅助建议,具备广泛的应用前景。

PART/03
团队风采:高校精英的使命担当
深圳睿脑科技团队,汇聚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的一众博士、硕士及本科生人才,他们怀揣着打造全球顶尖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训练系统的宏伟愿景,致力于让脑卒中患者能够在家中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康复服务,重塑生活品质。该团队深耕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设备的前沿研发与运营领域,并筹划构建覆盖脑卒中康复全链条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以期引领行业变革。


深圳睿脑科技团队在康复科技领域深耕不辍,凭借扎实的技术沉淀和出色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丰硕成果与贡献,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睿思卓能济患群”,展望未来,团队将继续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矢志不渝地追求卓越,致力于为脑卒中患者带来更加优质的康复体验与生活改善,不断书写康复科技新篇章。
团队创始人马凌飞在带领团队创新技术的同时,依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创新创业处提供的丰富创业资源,以及经管学院李琦教授提供的专业创业指导,注册成立了深圳睿脑科技有限公司,并在多模态脑机接口康复外骨骼设备等高端康复训练设备的研发与运营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不断完善商业模式,旨在打造脑卒中康复行业全流程解决方案。
如今,怀揣着对脑机接口技术的执着追求,马凌飞选择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医学院李晨钟院士,致力于在脑机接口领域做出更深入的探索。展望未来,马凌飞表示,她一方面将继续在李晨钟院士的指导下深耕脑机接口技术研究,另一方面将继续在经管学院李琦教授的指导下,探索脑机接口领域创新的商业模式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曾言:“科研成果的商业化不仅仅是技术转移,更是价值创造的过程。”在未来,团队将继续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加快推动更多高端康复设备产业化、家用化进程,让老百姓在家中就能享受到更方便、更智能、更优质的康复服务,助力中国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为我国脑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成果概览
- 累计申请或成功发表12项发明专利,收获27项软件著作权;
- 发表10余篇国际高水平论文;
- 主持市、区科创委基金2项;
- 带领团队获深圳市创新创业大赛龙岗赛区团队组一等奖,获得国家级奖项10余项,省市级奖项20余项;
- 投身国家级科研项目,持续推动康复科技的创新发展,多次获得央视网、中国青年报等权威媒体报道。
PART/04
创业指导教授:学术领航者的智慧启迪

李琦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管理学 助理教授
教育背景
康奈尔大学管理学博士
哈佛大学公共管理学硕士
Babson College MBA
研究领域
人工智能企业管理应用、商业系统管理模式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商业
学术与实践成就
2022年,李琦教授入选了全球商科教育媒体机构POET&QUANTS发布的“全球最佳50名本科商学院教授”名录。
李琦教授曾创办教育机构并被美国创业学排名第一的Babson College MBA项目全额奖学金录取。Babson College主要致力于商科教育与企业家精神培养,创新、实践、开放、进取的企业家胸怀Babson College的核心价值。
在哈佛大学就读期间,李琦教授曾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肯尼迪学院助理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主席;她曾在美国众议院国会议员赵美心办公室实习,主要负责美国亚裔青年领导力培训,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办公室和国家开发银行国际合作局担任助理研究员。
李琦教授的学术著作曾发表在哈佛商学院案例库、斯坦福社会创新杂志,以及美国管理学顶级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在国际管理学界年会上,她多次受邀发表学术演讲,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此外,她还荣获了中国国际管理学(IACMR)的最佳评审人奖和最佳博士论文奖项,以及国家留学基金委颁发的优秀自费留学生奖项和深圳市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孔雀人才)奖项。
李琦教授主要讲授的课程
- MGT4020 Case Study
- ACT4253 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PART/05
课程简介
MGT4020 Case Study
案例分析课程旨在培养未来业界领袖通过数据驱动分析方法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重点在于:一,宏观理解商业环境、成功公司特征、行业趋势与未来挑战;二,识别公司面临主要问题,运用领导力、战略,人事,文化,系统,流程与科技等多维度手段推动公司革新。课程以案例讨论为核心,运用系统方法和框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并鼓励学生参考管理理论、企业战略等工具及文献。
此外,课程将引导学生开发验证管理学模型,深入探讨公司战略、商业模式等管理热点,并覆盖时尚、娱乐、航空等多行业案例。学生将有机会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并分析跨国公司与中国本土公司的案例,提出解决方案。
ACT4253 Business Ethic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课程聚焦于商业组织层面的责任与决策,旨在提升未来商业领袖对复杂道德和社会问题的认知与理解,鼓励其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平衡多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课程旨在探索道德决策工具,解决生活与商业场景中的道德困境,并促进学生个人与职业生活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