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球少女”黄阗田:星河流转,热爱不变 | SME宝藏学子
编者按
球场上叱咤风云,辩场上巧舌如簧,学业上稳扎稳打,黄阗田一直都有自己的节奏,从不听外界纷纷扰扰,唯跟随内心奔赴所爱。她很少抬头望天寻路,因为心中早已有了,为自己指引方向的那颗北极星。本期SME宝藏学子,让我们一起走进“排球少女”黄阗田的多彩生活。
从排球“小兵”到排球“小将”
1981年11月16日,万人空巷,无数中华人民守在电视机、收音机前屏息静待女排比赛的结果。当赛事结束的哨声吹响,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人人口中都念着同一个名字:中国女排!
这场比赛的胜利使整个民族深受鼓舞,黄阗田的外祖母正是其中的一员,深受郎平时代女排精神的影响的她,也将这份热爱带给了血脉相连的黄阗田。幼时起,黄阗田便对排球有着超高的兴趣,家庭氛围的熏陶、亲人的支持、再加上自己的热爱,使她一往无前地走上习练排球之路。
小学时的黄阗田相较于同龄人都算比较矮小的,刚接触排球时,水平也不算突出,这让她格外感谢当时的启蒙教练——要不是他破例给了小阗田一个尝试的机会,可能她就不会在排球上有所建树了。
条件和底子不够好,那更要做针对性的加强。当时,教练根据她的自身特点,为她量身定制了训练计划。教练对阗田的基本功最为重视,体能训练不必说,要求每天垫球1000次或传球1000个也是常有的事。“他练得还挺狠的,”阗田直言,最开始她也想过退出,但教练的不懈帮助和她自身坚韧的性格让她最终被“磨成了”。
小学六年,记录了黄阗田无数日的咬牙坚持,她一直践行着郎平所口中的女排精神:“一路虽走的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然眼中坚定。”
(黄阗田和队友们的合影)
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后,黄阗田仍在追寻着她的排球梦,她发现学校其他书院都已经组建了排球队,唯独自己所在的思廷书院没有。“一定要让思廷书院也有属于自己的排球队!”她想。巧合的是,有一位同样热爱排球的学长也遗憾于院队的缺失,两人一拍即合,从寻找教练、招募新队员、订场、抓训练等一点点小事做起,创立了如今的思廷书院院排球队。
(黄阗田在校打球记录)
刚开始接触排球时,黄阗田还有些内向,她坚韧的性格使她能很好地成为一个“小兵”,而队友们的鼓舞和呼喊成了她场上的动力源泉。排球从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种团队精神的体现,队友必须充分沟通、团结协作才能确保配合默契,拿下比赛。
队员与队长间看似仅有一字之差,却意味着从被他人鼓励到自己激励他人的全然逆转,成为队长大大改变了黄阗田在赛场上的状态,她需要去适应从“执行者”到“领导者”的转变。“身为队长,我必须时刻保持足够的激情与高频,不断地在赛场上呐喊呼叫,去带动整个团队集体的状态。”
(球赛现场)
队长,还意味着很多比赛以外的责任。建立院队时,其他书院已经有了成熟的排球队伍,也建立了战术体系,初生的思廷院队和其他队伍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别说战术,连有效进攻都打不出来。她也想过:“要不这个队伍就先不成立了?”但同伴和师长都鼓励她坚持下去。一周一次的训练量远远不够,于是黄阗田常常自己抽时间带着队员们训练基本功。最初打不下一场比赛,她就对队员们说:“输赢没那么重要,开心地享受比赛就好了。”渐渐地,青涩的队员们打出了配合,水平也越来越高,队员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随着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解决,场上的黄阗田能更积极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更坚定地做决策,更懂得为自己的队伍争取权利。这也带来了一些场下的变化,她的话越来越多,朋友越聚越多,性格愈发外向开朗,也能更平和耐心地面对遇到的一切事物了。
在2022年深圳市大学生、中学生排球赛中,黄阗田作为校排球队的一员随队出战。与她一起参赛的队友众多。但赛场上战况激烈,随着比赛的推进,出现了众多难以预料的偶发情况,队内陆续有人员因伤病而不得不提前退出赛场,比赛的重担落在了仅剩的七人身上。
(2022年深圳市大学生、中学生排球赛参赛合影)
七人,刚刚够上场数量,雪上加霜的是,仅剩的七名队员在场上的位置有重叠,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有人站在原本不熟悉的位置。“在后续的比赛中,我们都是优先打自己的位置,必要时灵活补位。”谈及此事,黄阗田轻描淡写,但仍能从她的神情中看出当时的不易与艰辛。在这样艰巨的情况下,校队的成员们齐心协力、敢拼敢冲,最终力克对手,光荣夺冠。
当谈及排球技巧时,黄阗田笑说:“再好的技巧也比不过扎实的基本功,练好基本功就是最重要的。”小学时期,启蒙教练对她的严格要求,也一直影响着她看待排球的方式。在排球这条路上,黄阗田已经走了十余年,一步一个脚印……她表示:“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能一直打下去。”
从球场到辩场
排球已成为了黄阗田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排球以外,黄阗田还有一个较为小众的爱好——美式辩论,与排球一样,这是一个竞技性极强的赛场。不同于大众认知中“对某一命题进行正反互驳”的辩论,美式辩论更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辩手们有博杂的知识储备,快速进行信息收集和整合的能力,和极高的临场应变能力,难度可见一斑。
在刚接触美辩不久的一次比赛中,黄阗田随机匹配到了一个经验丰富,实力强悍的队友。不料,刚携手挺进一轮比赛,队友马上就以黄阗田实力不足为由向主办方提出了退赛的请求。这给了黄阗田当头一棒,但要强的黄阗田很快便重新燃起了斗志。她另找了组队的队友,苦练口语,扩大阅读量,速读速记,不断提高自己的辩论水平,势要证明自己可以在这个赛场上站稳脚跟。
(黄阗田美辩比赛留影)
时刻准备着的黄阗田终于等来了她的舞台。在又一场比赛中,她和前队友狭路相逢,从队友变成了对手。而此时,过去的美辩“菜鸟”已成长了不少,她敏锐地抓住了辩题的关键,抢占先机,取得了胜利,成功晋级了下一轮次的比赛。昔日嫌弃她“水平不足”的前队友却已然止步于此。
(黄阗田美辩获奖)
这段经历被黄阗田认证为“人生中最得意的成就”,但她的言语之中却没有丝毫得意之时常有的骄傲,尽是淡然。人们总在羡慕风华正茂的青年,大概也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总有少年人敢为天下先、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莽劲”。可光有劲总难免处处碰壁,对黄阗田来说,支撑她走向更远的,还有咬牙前行的沉稳与坚韧。
从此刻,到未来
选择美辩的一大原因,是黄阗田对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兴趣。而张鹏教授环境经济学的课堂则让黄阗田发现,原来自己的所学真的有机会影响社会。在课堂中,张教授使用了很多实际的案例材料,用故事诠释概念,令她最为印象深刻的是,课上讲到政府进行碳管理的方式,它在鼓励企业节能减排的同时,又通过一些碳交易达到了利润的最大值,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上实现了双赢。
黄阗田向来认为,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自己需要承担的环境和社会责任,这与ESG在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之间达成平衡的概念不谋而合。学习相关概念后,她更迫切地想尝试进行与环境及治理政策有关的研究,巧的是,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交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
(伯克利交换期间黄阗田和教授们的合照)
当时,受对ESG兴趣驱动的黄阗田,选修了一门科学性发展的课程。她所在的小组主要关注社会食物可持续发展问题,即:食物资源不平等,发达地区可能出现过剩,而贫困地区又面临食物稀缺。小组成员们需要针对此提出一个解决问题的proposal(提案)。经过调查,他们发现很少有高校会开设一个专门的食物管理部门,来合理规划食物的利用,或进行相关研究,于是设想在高校开设相关部门和课程,从教育和管理方面着手解决。在设计中,他们还将AI与基因编辑技术相融合,来达到世界各地食物产量的平衡。
这次尝试虽然只是一个浅尝辄止的开胃菜,但却让黄阗田坚定了走在ESG相关研究之路上的决心,她相信这一研究方向有着广阔的前景,也会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如今的黄阗田,正面临毕业,也有着“未来将何去何从”的思考,她目前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职业规划,但她并不着急,反倒是有条不紊地依着自己的节奏来。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涯是她留给自己的探索期,“我想趁着还年轻,去探索更多的新的实习机会,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她感谢四年的在校时光为她积攒了奔赴未来的底气——课程中学到的知识,教授提出的中肯建议,过往经历中积攒的经验都将支撑她大步向前。
黄阗田期待在未来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点,让自己稳定在轻松舒服的状态,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热爱,能继续和志同道合的球友们一起在赛场上肆意挥洒汗水。
(黄阗田生活照)
一路经历也一路成长,回首往昔,她有很多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多参加校园活动,结交朋友,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找到自身的热爱,这些有时候可能比学业更加重要。学业上尽力而为即可,不必过于纠结,剩下的交给命运裁决。”作为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她还鼓励大家多多运动,以兴趣会友,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