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高金
  • 数经院
  • 捐赠
搜索
返回主站
English
  • 学院概况
    • 概览
      • 一个品牌,两个校园
      • 学院教学目标与评级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院长致辞
    •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 专业设置
    • 概览
    • 本科生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经济学
      • 会计学
      • 金融学
      • 国际商务
      • 金融工程(与理工学院及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创办)
      • 市场营销
      • 2+2 双主修
    • 授课型研究生
      • 全日制项目
        • 金融学理学
        • 经济学理学
        • 会计理学
        • 数据科学理学
        • 市场学理学
        • 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理学
      • 兼读制项目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理学
        • 金融学理学
        • 管理学理学(MBM)
        • 金融EMBA
    • 研究型研究生
      • 经管学院哲学博士项目
  • 教师与研究
    • 概览
    • 学院师资
    • 研究
      • 研究成果
      • 研究中心
      • 金融交易实验室
      • 学术讲座
    • 研究人员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教师招聘
  • 经管学子
    • 概览
    • 学术咨询
    • 学生风采
  • 环球视野
    • 概览
    • 新闻公告
    • 环球合作专业
      • 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
      • 交换生活
    • 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 海外游学项目
      • 交换
      • 访学
      • 暑课
    • 了解更多
  • 职业发展中心
  • 校友事务
  • 学院概况
    • 概览
      • 一个品牌,两个校园
      • 学院教学目标与评级
      • 学院手册
      • 学院视频
    • 院长致辞
    • 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
  • 专业设置
    • 概览
    • 本科生
      •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
      • 经济学
      • 会计学
      • 金融学
      • 国际商务
      • 金融工程(与理工学院及数据科学学院联合创办)
      • 市场营销
      • 2+2 双主修
    • 授课型研究生
      • 全日制项目
        • 金融学理学
        • 经济学理学
        • 会计理学
        • 数据科学理学
        • 市场学理学
        • 信息管理与商业分析理学
      • 兼读制项目
        • 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高级管理人员理学
        • 金融学理学
        • 管理学理学(MBM)
        • 金融EMBA
    • 研究型研究生
      • 经管学院哲学博士项目
  • 教师与研究
    • 概览
    • 学院师资
    • 研究
      • 研究成果
      • 研究中心
      • 金融交易实验室
      • 学术讲座
    • 研究人员
      • 博士后
      • 博士研究生
    • 教师招聘
  • 经管学子
    • 概览
    • 学术咨询
    • 学生风采
  • 环球视野
    • 概览
    • 新闻公告
    • 环球合作专业
      • 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
      • 交换生活
    • 本硕联合培养项目
    • 海外游学项目
      • 交换
      • 访学
      • 暑课
    • 了解更多
  • 职业发展中心
  • 校友事务
  • 深高金
  • 数经院
  • 捐赠
返回主站
English

面包屑

  • 首页
  • 学院概况
  • 学院新闻
  • 论坛回顾 | 徐奇渊:美国多元化进口的战略是否改变了中国的世界工厂

论坛回顾 | 徐奇渊:美国多元化进口的战略是否改变了中国的世界工厂

2023-08-25 学院新闻

观点回顾

嘉宾介绍

徐奇渊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徐奇渊,现任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经济政策,代表作有《全球产业链重塑:中国的选择》《直面中美贸易冲突》《中国金融开放报告:感知政策的温度》。

演讲实录

  一、中国在全球出口占比稳中有升

自中美经济关系趋紧,在美国的进口结构中,中国的占比出现明显下降,至今年更是已低于墨西哥和加拿大(见图1)。当然,今年的数据是不完整的,其中还包含季节性因素影响。上半年因为春节的存在,我国出口整体偏低,下半年才是出口的重头。但是季调后的数据显示,中国在美国进口占比中仍然低于墨西哥和加拿大。

数据来源:DOT, IMF, 2023.

图 1  美国进口结构变化

然而,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却稳中有升。如下图2所示,我国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从2017年到2021年增加了约1.6个百分点。2022年,这一数值下降了约0.7%,其中一小部分是受疫情期间通关受限的影响。其中,在东莞、广州等地方,与香港的一日游贸易基本停滞,这部分贸易对广东省进出口的影响大约在2-3%左右,对全国外贸下降同样有一小部分受到了一日游贸易停滞的影响。

数据来源:WTO and NBS, WIND data feed, 2023.

图 2  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

尽管我国对美国的出口下降,但相较于越南等周边经济体,我国整体的出口势头仍然比较强劲(见图3)。这也意味着,如果仅从制成品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在全球的出口份额甚至可能是增强的。

数据来源: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s, WIND data feed, 2023.

图 3  中国与周边经济体出口势头对比

造成这看似矛盾的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出口方向发生了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东盟的出口迅猛增长。与2017年相比,2022年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已经增长了将近1倍(图4)。所以研究我国出口结构转变的关键是正确看待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厘清两者到底是竞争还是互补。

数据来源:China customs, 2023.

图 4  中国出口方向变化

二、 “中国+1”大背景下,中国与东盟互利双赢

首先,我们计算了“中国和越南的双向出口竞争压力指数”,这个指数是什么意思呢?(注:越南为东盟成员国)如图5所示,以2020年为例,当年中国对越南的竞争压力是86.5%,也就是说基于HS6位码的5000多种商品的分类,越南每出口价值100元的产品,在两国出口分类交叉重合的部分,就有价值约86.5元的产品面临来自中国同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压力。相反,中国出口100元的产品只有9.4元感受到越南同类商品的竞争压力,这9.4元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是在越南生产、出口的中国企业,属于中企和中企竞争。此外,历史数据显示,自2007年的低点开始,中越双边的竞争压力指数保持持续上升态势,表明两国竞争关系愈发紧张,但中国整体与越南相比还是处于绝对的优势。不过,在2021年这一指标出现了非常有趣的变化,我将在后面详细阐述。

图 5  中国、越南双向竞争压力指数

数据来源:HS-6 code data, UN Comtrade data base, 2023. Author’s calculation.

接下来,我们关注中国产业链的外迁状况,尤其是在不同具体行业的表现。通常,一个典型的行业可以分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比如服装行业可以拆分为棉麻与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三个环节。对于某一特定行业的三个环节的出口增速出现明显相悖的变化,比如下游部分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速下降,但是中游部分的出口明显上升,这可能意味着我国的该行业下游生产环节已经转移出去。不过,上述结论对于不同经济体可能有所不同,对不同的行业也有不同的结论。

我们的分析结论是,不论下游还是中游,都能看到纺织服装行业在持续发生向东盟迁移的趋势,并且中游和下游的迁移是同时发生的。然而在消费电子行业,只有在下游这一端,也就是组装环节,存在跳跃式地、间断式地向东盟的产业迁移,而在中游则不存在产业链迁移的情况,这是消费电子行业和服装行业不同之处。

两个行业的共同点揭示,我国的出口会更趋向扩大中间品、原材料出口,即我国中间品的出口占比会上升,制成品的出口占比可能会下降。这也意味着东盟在出口的商品当中,会有更多增加值来自中国。这得到了图6的验证,在东盟出口包含的外国增加值中,中国的占比正在快速上升,2007年这一数值只有1.6%,到了2021年则上升至4.7%。从全球范围来看,东盟通过出口每赚取100块增加值,包括企业利润、工人工资、银行利息、土地租金、政府税收等,其中就有20多块增加值是归国外所有,就像我国以前给日本、韩国企业“打工”一样。而在这20多块的外国增加值里面,中国能占到4.7元,这一比例已经超过美国、日本、韩国,逼近欧盟和英国28国的总和。日本在东南亚苦心经营几十年,但是我国从东盟出口中获得的好处已经远超日本,由此可见中国和东盟的互补关系十分明显。

图 6 东盟出口增加值当中各主要经济体的占比

数据来源:ADB-MRIO data base, author’s calculation.

前文提到中越双向出口竞争压力指数在2021年出现了新变化,即虽然中国对越南的出口竞争压力还在上升,但越南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压力却下降了0.6%。这一反差表明,中国在越南不生产的商品上出口增速很快。所以越南对中国出口的竞争压力下降,而中国生产的同类商品对越南的出口竞争压力还在上升。

这个双向竞争压力变化后面发生了什么?比如汽车行业就是一个重要的解释原因,在汽车出口方面,越南不出口或者出口的很少,而中国大量出口并且出口量大幅上升的产品。过去几年,中国的汽车出口数量规模确实在迅速扩张,2021年超过韩国,2022年超过德国,2023上半年更是已经超过日本(图7)。

数据来源:National automobile industry associations for each country, WIND data feed, 2023.

图 7  主要国家汽车出口走势

所以总体上数据显示,中越之间竞争压力在2021达到峰值,在此之后竞争压力开始下降。这一双向出口竞争压力的变化表明,中越之间的竞争关系对中国来说出现了一定程度良性的变化。当然,至于这是否是长期趋势,结论是否稳健尚未有定论。我们可以进一步跟踪。

上述事实给我们的启发是,我国产业链面临两个方向的速度,一是产业链外迁到东盟的速度,二是国内产业升级速度,这两者关系很重要。如果国内产业升级的速度超过产业链外迁的速度,如前文提到的汽车行业,这对中国来说是良性的,我国可以保持正常发展态势。如果产业链外迁加快,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就应加快国内产业升级,而不是阻止这些企业外迁,因为企业是逐利的,是由市场驱动的。

总体结论如下:第一,目前来看,美国的进口多元化战略是成功的。第二,虽然面临企业追求“中国+1”以及产业链外迁,中国仍然是世界工厂,地位甚至有所强化。第三,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是双赢的,是互利的。其实,除了向大家展示的中国和越南的双向竞争压力指数外,我们还测算了中国和东盟、墨西哥、印度等经济体的双边竞争压力指数,结论都是类似的。第四,激发内需是当前迫切需求。今年上半年,中国在出口超预期且表现比周边经济体都相对更强的情况下,总体经济增速仍不及预期,这显示出我国激发内需的迫切性。后期美国经济或许也可能面临一定下行压力,所以我们的出口增速正在与周边其他国家趋同,都处在下降区间,这进一步强化了激发内需的迫切性。

关注我们
发现我们
  • 校园地图 联系方式 工作机会
探索更多
  • 图书馆 科研处 学术交流处 招生办 学生事务处
传媒聚焦
  • 学院新闻 媒体关系
版权所有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